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广州名校毕业生选择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与优渥生活,主动投身甚至扎根基层。这一现象广泛出现而且持续升温,不仅为基层注入了新鲜血液,补充了年轻力量,而且有效缓解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理应引起社会关注。但大学生在投身基层时也应审慎考虑、综合考量,避免随波逐流、盲目跟风。
事出必有因,名校毕业生投身甚至扎堆基层也不例外。基层条件特别是政策条件的明显改善是重要的外部因素。宏观层面来看,农村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主战场历来受到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相继提出更是赋予传统农村“斩断穷根、迎接新生”的政策机遇与人财物资源;社区街道作为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党员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的地位也得以充分彰显。今天的农村和社区,已然成为年轻人施展拳脚、有所作为的广阔天地;微观层面来看,不少省市区针对名校毕业生开展定向选调,通过广阔的锻炼平台、完善的培养机制、丰厚的福利待遇,提前锁定名校毕业生定向就业,激励年轻学子在基层建功立业,有效消除了青年学子的后顾之忧;名校毕业生择业观念的逐渐改变是重要的内部因素。曾几何时,考取名校并定居北上广是不少学子人生的梦想。但残酷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天价房屋成为横亘在年轻人面前的一堵密不透风的墙,让“北上广容不下肉身”。高昂的生活成本也让不少人入不敷出,对梦想的城市生活望而却步。与其被迫逃离,不如潇洒转身。于是乎,不少人离开一线城市,退居二三线城市,甚至下沉基层。
名校毕业生主动下沉为基层社会的治理与创新注入鲜活动力,也为个人增强实干本领、积累社会阅历提供难得机遇,社会各界应当予以鼓励。但是,青年学子毕竟涉世未深,更未曾有过基层工作体验,难免陷入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对可能遇到的现实困难预估不足,对发展前景过于乐观,对自身职业规划定位不准。因此,在择业过程中,既要关照祖国需要,更要关注自身志趣;既要关照理想情结,也要关注客观实际。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找到社会与个人的契合点并为之不懈奋斗。
猎头人才投身基层已然是这个时代的趋势。但不少问题接踵而来:公司如何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流向基层、如何在招揽人才之后留住人才、如何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活力?这条路仍然任重道远、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