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具备制造业全产业链特征的“世界工厂”,全球产业链重组变化对中国经济变化有利有弊。其不利影响,主要是短期内扰乱甚至割裂既有的产业链体系,部分企业可能会在链条重组中因失去上下游订单而破产,就业也可能受到影响。此外,产业链重组还可能引发外贸进出口和外商投资领域的问题,从而削弱外源性动能的经济增长效应。从潜在的机遇看,也为我国推动内源主导、内外联动的新型开放发展带来了契机,为我国参与新型国际分工体系和分工秩序建构创造了历史机遇。在创新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开放发展进程中,聚焦中国市场的投资者将有更多机会,中国的产业链短板有望得到逐步补齐。
针对全球产业链重组之历史变局,中国应坚持以“筑基兴链”为抓手、以分工合作为内核的开放发展逻辑。在战略理念层面:坚持开放发展。要坚信全球化是人类发展大势,分工合作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要充分相信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全球经济大国之于国际分工和全球及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与世界不可分割。在战术执行层面:一是落实市场取向改革部署,壮大、夯实内源性动能这个根基。重点是以政府效能改革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以营商环境建设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抓手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收入分配改革为抓手培育内需市场,以创新环境和创新体系建设为抓手激励技术创新。二是抓好战略性产业链建设。其中,汽车产业有产业链优势,也有终端和售后服务市场优势,要确立以包容性汽车产业链链接世界的发展方略,使汽车产业成为连接中国与工业化强国的重要纽带;ICT产业事关产业体系整体升级,也应该坚持自主开放创新方略,建设包容性市场和产业链体系。三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维度的制度型开放。重点是在国内区域一体化、自贸试验区、自贸港等建设进程中,密切关注各主要经济体关于多边体制改革的诉求,以及CPTPP、RCEP、中日韩FTA、日欧自贸协定、美欧自贸协定等区域合作制度安排,努力提升我国制度型开放与国际和区域合作的制度共识,为全球先进要素向中国集聚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林学军 暨南大学
我认为疫情以后,全球产业链会进行一些收缩。主要的原因,一是因为新冠疫情导致世界停工停产,交通中断,许多国家意识到,如果将产业链过于分散在全球就会导致重要的物资供应的短缺或迟滞,无法保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以及防疫抗疫的需要。二是中美之间的摩擦加剧,美国对中国实施高科技产品的断供脱钩,这也会导致全球产业链的收缩和调整,因此可能会形成一些国家的产业链、区域的产业链,以代替以前的全球产业链。
全球产业链的重组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有:一是会影响我国吸引外资,有一些高新科技企业,可能就不到中国来投资。二是有一些高新科技企业,由于美国的制裁可能离开中国。三是由于美国的脱钩,断供我国的关键技术及关键零部件,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会受到影响,成本上升,质量下降。四是美国及其盟友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压制,使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受到影响,贸易环境恶化,出口下降,盈利减少。
针对这样的趋势,中国的策略是:一我国应该进一步的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办好自贸区,探讨扩大开放的政策,努力留住外国投资企业,吸引外国投资。二是利用一带一路的平台,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扩大对外投资,充分利用国外的生产要素,拓展国外市场,更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三是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建设我国现代的产业体系,通过培育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工业4.0,形成我国合理的,自主的,完备的产业体系。四是利用我国超大型的内需市场,以内需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同时通过内需市场,吸引国外的生产要素,培育我国的优势产业。第五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减少我国对国外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的依赖,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胡钟中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高质量的中间品获得可能会变困难,出口产品附加值下降。但可能会加快对中低端产业链的整合速度,以及增加对先进制造基础人才的需求。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提高理工科行业的回报是内功。通过提高中低端价值链商品的质量,设计等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附加值可以争取未来发展的时间。
李玥 江苏大学
疫情蔓延带来的供需波动,各国重新思考和构建产业链全球布局的趋势明显,一方面表现为制造业回流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表现为各国压缩产业链“链长”更加重视自主可控。产业链的变化趋势极有可能是产业链空间布局由全球化向区域化转变,区域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产业链调整重组将会使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具体影响包括部分高端制造业的回流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有延缓影响;需求回落影响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重要的是汽车、电子等行业的核心中间产品还需进口,全球产业链重组将会使我国产业链在核心技术与产品上受牵制。
对策:(1)积极拓展与东盟、中亚地区的贸易合作,同时积极发展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国内产业集群区域发展,打造国外国内双循环。(2)做好新基建在数字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提高我国供应链产业链的敏捷程度。
吴跃农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
按照全球市场的价值链逻辑,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只会增强,不会减弱;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只会增强,不会减弱。因为在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创新、提高品质和降低成本的市场价值要求上,具有协同全球产业链、国际企业的共存共荣互补关系,是不可能轻易拆离和消解的。由于政治因素的作用,美国疫情爆发后更加发力推进的“中美脱钩”战略,但美国不要全球化,不代表全球各国不要全球化,其它国家没有保世界第一地位、防止世界第二超越的焦虑,靠恶性裂断全球产业链的战略基本上是达不到目的的,全球产业链、全球化有什么理由脱离中国之优而自寻闭门之劣和市场价格之高?
张建忠 国开行江苏分行
近几年来,贸易增长放缓的背后是全球产业链的调整:一是跨国公司针对来自母国国内各方压力而采取制造业回流策略,二是我国土地、工资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跨国公司产业链的制造环节向周边发展中国家迁移,三是贸易保护主义兴起进一步加剧了制造业回流和生产环节迁移。以上现象产生的背后原因主要是中国本土产业链的日趋成熟和跨国公司针对其主导的全球产业链采取了主动收缩和局部调整策略。疫情在全球扩散加剧了发达国家对于本国产业链受制于人的担忧,从而有可能会加速上述调整过程。
在发生回流或转移的产业链中,如果国内有可替代性制造商和配套供应商,产业转移导致的“断链”风险小;疫情持续时间越短,产业链“断链”风险较小,疫情持续时间越长,“断链”风险较大;从本土环境看,营商环境好、市场化程度高和产业链治理机制完善的地区,产业转移引起的“断链”风险小,其他地区“断链”风险较高。
崔卫东 蓝鲸咨询
疫情前产业链已经发生内部化的变化,疫情加剧了这种变化。高端产业内部化的趋势加剧,一般贸易的产业全球化趋势没有太大变化,有些地区因安全生产和环保因素,在疫前粗暴斩断产业链的必备工序,与疫情相关性较小。
产业链重组,需要消除两个误区。一是高技能劳动者。关于劳动力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时代已经过去。需要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重视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二是制造能力。那种单纯认为只要设计岀来、就有人生产的误区必需消除。复杂工艺、高精度、智能化、关键中间品,越来越成为产业链瓶颈,甚至卡脖子结点。重组产业链,建立设区市及以上地方的产业循环,迫切需要培养长期稳定就业的高素质、高报酬的产业大军,和产业链上的各工序制造能力。
杨建中 南航
全球产业链重组对中国带来的影响包括:(1)负债更高。大幅财政支出来支持经济帮扶中小企业渡难关,由此引发经济恢复到常态后,我们将面对一个负债更多的社会。(2)全球化程度下降。供应链也会从全球化转向本土化,未来全球的连接可能不再那么紧密。(3)数字化智能化程度更高。疫情从根本上改变很多人的消费行为,线上购物、娱乐,在线教育、远程工作等“在线经济”瞬间大热,这大大提升了数字化和AI智能化程度,更重要的是,疫情后,消费者和企业对于实体经济的依赖程度很难回归以往的水平。
后疫情时代,中美贸易战及相关多边贸易的削弱我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模式,对此:一是强化我国具有全产业链的比较优势产业,二是加强国内产业集聚分工和产业专业化生产,三是稳步固化我国市场的规模经济对外资有明显的吸引力。要充分利用我国的三大优势:(1)充足且高质量的劳动力。即使产业链转移到周边国家,它只能替代一部分,而不可能全部替代。(2)完整的全产业供应链。工厂转移到周边国家后碰到的很大问题就是当地产业链不全,也是两三年的时间其他地方不可替代的。(3)完善的基础设施。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是周边国家无法比拟的。如,未来5G、云计算、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包括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包括太阳能、新能源。
陈长江 南通大学
疫情过后,处于安全和稳定考虑,跨国公司主导全球产业链会更加区域化、更加多元化,跨国公司会更加依赖中国以外的其它区域来构建产业链。东南亚国家以及墨西哥等国家在全球产业布局比重会上升,中国全球工厂地位受到一定冲击。全球产业链重组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倒逼企业更加重视国内价值链。中国(尤其是长三角)很多产业集群以前嵌入全球产业链中,现在受到疫情等因素影响产业链出现断裂,主要是跟国外的要素供应和销售环节出现了断裂,这就倒逼国内企业寻求国内原材料替代和开辟国内市场,从而提供了建立国内价值链的外部形势。
王亚利 产业知识产权分析
针对可能断链的情况,建议:一是建立供应链危机应对机制,建议相关部门借助产业专利和企业开票等大数据梳理摸底各产业供应商信息,做好产业供应链规划与产品备选企业清单。二是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向内挖掘,做好补链。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进自主可控替代研发,推进“长三角”、“京津冀”等跨区域产业链整合与联合创新,构建“内循环”的生态的产业供应链。三是借助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中盟、中日韩+等国际合作机制,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进的产业供应链。
吕枫 美国诺尔公司
基于对各国国计民生安全重要性的不同程度,全球产业链会自然分化成几大类。医疗医药产业、粮食食品、与国防有关的科技产业等,构成A类产业链;普通工业产品构成B类产业链;日用消费品构成C类产业链。A类产业链对安全要求最高,很可能在西方国家以及与西方国家体制类似的第三世界国家内部重组;B类产业会根据成本和供应链稳定综合评估而分布;C类产业只基于成本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分布。中国也许会面对失去A类产业链里原本向发达国家供应的一些门类。B类和C类应该影响不大。C类产业链中国竞争力如何是疫情之后需要考虑的问题。
刘平 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
对疫情后产业链重组状况有以下判断:首先,以中国为生产基地对外出口的产业链企业,由于近年中国成本大幅上升,及中美贸易战,在疫情之前已开始发生外移。加之疫情后,主要国家都强调卫生防疫等战略资料的生产线需回移,这部分的产业链外移大概率会继续。第二,以面向中国市场为主的制造业产业链,虽然暂不会考虑外移,但中国市场内需没有真正起来的话,很难带来新增投资及产业链的扩大。有一部分产业链是兼任了对外出口和国内需要的双重功能。作为产业链安全考虑,这部分有一定可能性外移部分产能。第三,疫情后各地域自贸区及区域产业链形成的趋势会更为明显。如外移的美资企业包括回归美国,大概率会定位北美自贸区并向中南美地区渗透。而由于各种因素,东亚地区中日韩自贸区却迟迟未能建立,日资的外移大概率会趋向东亚雁型经济的后发东南亚地区。
汤秀平 上海钧智律师事务所
全球产业链重组变化对中国经济的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1)产业链中部分企业的迁徙与回流会导致整个产业链的运行不畅,上下游企业的成本增加以及失去“近距离学习”的机会。(2)产业链重组不可避免地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一定的冲击。
黄金秋 马鞍山网信办
从宏观分析,全球产业链重组会引致经济全球化回流,在此大背景下,中国今后GDP增速会持续走低;从中观分析,对我国新兴产业发展、走出去战略实施、产业价值链攀升、开拓国外市场、保持实体经济与金融有序互动等,都造成现实和潜在的威胁;从微观分析,对技术引进、提高中小微企业生存率、稳就业、增投资、形成持续正向经济发展预期等,都会是一个全面的冲击。
孙军 江苏海洋大学
一是全球产业链布局会更加分散化。跨国公司过去进行产业链全球布局时,所涉及的区域和国家相对比较集中,但一旦疫情在这些地方爆发,对于跨国公司的打击也是致命的,分散化布局可以尽可能避免这类危机。二是全球产业链核心环节会更加集中、小区域化。疫情过后的逆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逆全球化下产业链全球治理的成本会不断提升,跨国公司将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布局在自身所能掌控的区域或区域集团内部,有利于降低治理成本,增加产业链安全度,提高治理效率。三是全球产业链的韧性会更强。疫情的出现使得全球产业链的脆弱性显露无疑,保持产业链的完整度和抗压性是跨国公司的必然考量。因此,跨国公司下一步进行产业链全球布局时,一定会去寻求某个产业链环节突然断链时的替代选项。这虽然会适当增加成本,但降低了全球布局的风险。